乌克兰局势│有图未必有真相:假资讯泛滥的第二战场

在过去的一个星期,不少俄乌冲突画面都在网上广传:一名带有东欧人面庞特色的孩子,眼噙泪花,额头到鼻尖血迹凌乱地凝结着,照片旁写着一行字:“俄乌战争中最令人心碎的画面之一。普京必须终结这一切,为了人性”;又或是几名伞兵降落的画面,配文声称“记录一场侵略”……

这些看似真相的画面印证的是另一个“战场”:社交媒体、网络、电视等媒介上没有硝烟、只是充斥着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的资讯战场。

经过新闻从业者、事实核查人员进行核实后,上述两个影像都被证实是假消息,并非出自今次俄乌冲突。“令人心碎的”孩子的照片来自2018年在叙利亚发生的一场空袭,在袭击中受伤的孩子被送到当地医院的场景。

一张来自2018年叙利亚战争女孩受伤的照片,在此次俄乌冲突中被大量转发,其后证实为假资讯。(网络截图)

一张来自2018年叙利亚战争女孩受伤的照片,在此次俄乌冲突中被大量转发,其后证实为假资讯。(网络截图)

伞兵片段最初来源虽难以确定,但2015年时就被发布在Instagram上。但过去数天,在Tiktok上这段影像的观看量超过了2,000万,排在最上方的评论则声称视频中的士兵正在“记录一场侵略”。该视频贴文其后在TikTok上已被删除。

TikTok日前流传俄罗斯伞兵空降乌克兰的影片,但其后被发现为旧影片,相关贴文已被TikTok删除。(网络截图)

TikTok日前流传俄罗斯伞兵空降乌克兰的影片,但其后被发现为旧影片,相关贴文已被TikTok删除。(网络截图)

这两个案例仅仅只是近日来围绕俄乌局势的假消息的冰山一角。除常见的利用过往事件相片、视频外,甚至连电视游戏数码战斗模拟(DCS)中飞机坠毁的影像也被当做俄乌战局中的画面,累计数百万次浏览量。更令人困惑的是,乌克兰官方Twitter账户亦转发了该影像。

一架乌克兰战斗机遭到袭击而坠毁的画面,实际上出自电视游戏数码战斗模拟(DCS)。(网络截图)

一架乌克兰战斗机遭到袭击而坠毁的画面,实际上出自电视游戏数码战斗模拟(DCS)。(网络截图)

对于关注这场战事的大多数人而言——无论是作为当事人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、亦或是世界各地的民众,枪战、轰炸等都是“十万八千里远”,这些影像帮人们了解和感受正在发生的“现实”,却混杂着大量不实资讯。倡议团体保障民主联盟(Alliance for Securing Democracy)的资讯操纵部门主管Bret Schafer称:

病毒式传播

假资讯识别机构Semantic Visions的创始人Frantisek Vrabel对欧洲新闻网(Euronews Next)表示,自去年10月以来,反乌克兰和反北约的言论数量,在捷克就增加75倍,并已取代新冠疫情成为虚假信息的主要话题。

随着战事开始,世界各地民众接收到的误导性的文字、影像内容进一步升级。尽管内容与传播渠道各异,但无论是战斗景象、受伤的老人与孩子、还是向军兵敬礼的孩子——这些内容往往都十分有感染力和煽动性。未经证实的资讯最初往往通过民间社交媒体账户、或是不可靠的新闻平台形成病毒式的传播,甚至被官方媒体、政府宣传平台等利用和放大,产生更大的影响力。

非盈利机构Witness的项目主管Sam Gregory认为,传播这些资讯的人“有的是因为他们想获得关注,有的想从中获取金钱利益,有的可能则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误导。”而这些传播出去的虚假资讯又被国家机器所利用。

另一方面,就算画面来自真实的战争现场,战争图像所记载的往往只是一个瞬间,虽然对于受众的感染力及张力庞大,却不代表完整的事态经过。因此更易广泛地煽动网民情绪。

一幅遭到广泛转载的照片中,两名乌克兰孩子向军队致敬,但其后证实图片在2016年已出现。(网络截图)
一幅遭到广泛转载的照片中,两名乌克兰孩子向军队致敬,但其后证实图片在2016年已出现。(网络截图)

俄乌各自的信息战

专家认为,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在信息战上有不同的策略和目标。乔治城大学安全和新兴技术中心的研究员Margarita Konaev表示,乌克兰寻求在国内外获得支持,一方面为了凝聚民心、另一方面则为了筹集资金和资源,而俄罗斯则更专注于在其境内镇压反对派,将军事行动合理化,并打击乌克兰战士间的士气。

从乌克兰的角度来看,无辜民众(尤其是孩子)受到伤害的画面、公民拿起武器捍卫独立的英雄故事,会产生滚雪球效应。于俄罗斯而言,把乌克兰人塑造成纳粹分子,从而获取国内民众的支持;克里姆林宫上周表示,它在暂停与乌克兰的可能会谈后,周六恢复了战斗,但美联社记者在乌克兰各地区的所见则是,俄罗斯的攻势从未停止。

这些围绕俄乌局势的信息环境导致了混乱甚至矛盾的说法——尽管这是自古以来的战事常态,但包裹着恐惧、勇气、悲伤等具有煽动性情绪的资讯,在社交媒体高度普及、资讯碎片化的当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影响。

新闻素养项目(News Literacy Project)的高级主管John Silva认为,在世界其他角落、看着手机或电脑屏幕的人们,往往并不会对这些资讯多加思考:“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对我们来说是新的信息,我们就会有这种强迫性,与其他人分享它。”